李白(小修)
關燈
小
中
大
李白(小修)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唐戰爭,史稱安史之亂,一時間北方硝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唐朝也自此由盛轉衰。】
巨幕中又出現了熟悉的場景。
沒有人明白為什麽女子可以將那些戰爭場面一次又一次地覆刻出來。
但是看到那些流血的將士,看到那些被摧毀的家園,所有的人心中都不好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的日子也比其他人好不到哪兒去,他帶著妻子南下避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不可能不創作與之相關的詩文。】
【在這兩年間,他寫了許多的現實主義作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與安史之亂相關的詩文,那是同杜甫差不多的詩文嗎?
李白也有些好奇。
在巨幕出現之前,他倒是從沒去思考過什麽現實不現實的,更不知浪漫為何物。
如今搞清楚些了,他也想知道自己的這些作品與杜二甫作品之間的差別。
思及此,他心中一驚。
這般危機關頭,他想的竟是這些,當真不該!
【《奔亡道中五首》顧名思義就是李白在奔亡途中所寫的詩,這五首詩描述了安史之亂後百姓們流離失所的一些場景,但也不完完全全都是寫實,李白在此中運用了許多的典故。】
李白真的很愛用典故。
看來想要真正的學會如何作詩寫文,那必須得熟讀歷史。
要想看懂這些文人的詩文,也得熟讀歷史。
而且還能讓人以史為鑒,該讀。
【其一,寫的是蘇武和田橫的故事。“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應該聽說過,在漢武帝時期,蘇武作為使者出使匈奴,結果卻被匈奴扣留,寧死不屈,匈奴人最後把他放到北海去餵羊,就那麽過了許久,十多年後,蘇武才得以回到漢朝。】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蘇武?他的郎官不就叫蘇武嗎?難道是他?
看來還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
十多年,被困在匈奴十多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多年呢?
劉徹腦子裏浮現出蘇武的樣子,他已經想好該如何培養蘇武。
自己不知道便也就罷了,現既知天機,必不讓他再落入匈奴人之手。
【與蘇武經常被放到一起被提及的還有李陵,我們就和李陵一起講了,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善騎射,於是漢武帝便讓他去征戰匈奴,誰知道卻以失敗告終,而後投降了。】
什麽?
劉徹的臉色變得難看起來。
李廣怎麽說也算是個英雄,他的孫子就這般無能?
是如何教導的?
居然投降!
【得知此事,漢武帝大怒,朝野上下也都紛紛責怪李陵,只有司馬遷一人為他說話,結果司馬遷卻被漢武帝施以腐刑。】
劉徹:“……”
腐刑?
這其中必定有什麽緣故吧?
他如何會因為他人之事如此遷怒於司馬遷?
雖這麽想,但劉徹其實心中是清楚自己的。
他脾氣暴躁不好惹,大臣們平日裏對他都比較小心,司馬遷倒是個膽子大的。
劉徹心裏開始打鼓,這司馬遷別是做了什麽不好的事。
【但其實這個時候漢武帝只是一時沖動,後來他也想明白了這件事情並不完全是李陵的錯,於是後來他又向你擊殺匈奴,順便接回李陵,但是被派去的公孫敖並沒有完成任務,還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
劉徹更加沈默了。
還不如讓司馬遷做了不好的事呢。
如此一來他又有一項罪過了。
劉徹在心裏微微嘆了一聲。
他得忍忍,不能再如此沖動。
思考片刻,劉徹始終覺得不對勁,自己真是那樣黑白不分的人嗎?
為何群臣都不說話就他一人勸說,其中必有緣故。
他不能沖動,等到女子說完再看情況。
【漢武帝一聽,這還得了,他氣了個半死,當即下令殺了李陵的全家。然而李陵是真心投敵了嗎?這時候的他只是詐降而已,史書上並沒有說公孫敖為什麽要誣陷李陵,有說他們兩家有仇的,有說是因為公孫敖說是因為害怕漢武帝責怪自己什麽事兒也沒辦成的,反正這事情害得李陵再也沒有辦法回漢,老死在了匈奴。】
好個公孫敖!
劉徹握了握自己的拳頭。
他仔細的回想了一下公孫敖的為人處世。
這些年,公孫敖上了不少次的戰場,但是少有戰功,可見不是什麽善戰的人。
自己竟會把那般重要的事情交給他,真是眼神不好了。
【而田橫是漢高祖劉邦那時候的人。我們之前說過酈食其的故事,當時殺了酈食其的人就是齊王田廣和當時的丞相田橫,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發生那個事情之後,田廣和田橫就逃走了,田橫帶著五百人逃到了一個海島上。】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正巧準備遣人去收攏田橫。
田橫和田廣在齊國百姓的心中威信很高。
若是不拉攏恐怕會留下禍端的,但是為何這李白要將他與老死匈奴的李陵相提並論呢?
難道他也……
劉邦皺起眉頭陷入思索之中。
【後來劉邦建立漢朝稱皇之後,別想拉攏田橫,田恒知道自己反抗不了,於是便答應去鹹陽議事,但是又不想為劉邦賣命,再加上擔心酈食其的親人報仇,於是自盡而亡,他的那幾百個隨從也隨之自刎而死。】
果不其然,是他想象的壞結果。
不想為自己賣命,為何?
是因為亡國羞恥嗎?
劉邦正想著,幕中女子已經接著往下說了。
【李白在這裏寫到的就是蘇武被困在匈奴和田橫被困在海島的事情,借古喻今,現在關塞重重,到處都是戰火硝煙。他也像蘇武、田橫一樣被困在了此中。他擔心發問,“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到底什麽時候才能回去呢?這裏的回去我們還可以賦予其另一個含義,就是他希望能夠回到戰爭之前的日子,不過這只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眾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稍顯隨意的解釋。
也明白了女子所說的言之有理即可。
甚至有時候像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都被女子給剖析了出來。
不過現在眾人也知道了,這竟然不是女子一個人的意思,幕中女子應該也是讀過許多書的。
關於這些詩句的解釋,當是許多後世之人共同探討出來的。
【我們再來看看其二,“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亭伯,是東漢時期的大臣崔骃,這個人在竇太後當政時,曾經是竇太後的哥哥大將軍竇憲的主簿,這個竇太後不是指的西漢時期漢文帝的皇後竇漪房,而是漢光武帝劉秀長曾外孫女,反正這個章德竇皇後和竇憲都不是什麽好人,竇憲蠻橫霸道,崔骃幾次勸阻不成,反倒被竇憲排擠,後他棄官不任,辭職回了鄉。】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說到後宮幹政,劉徹的面色就更難看了。
這後世之人一個個的都怎麽了?
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
劉秀默默將這章德竇皇後和竇憲都記了下來。
他有些急了。
女子不是說到東漢時期的文人,就根本不會細說漢光武帝劉秀。
他也就不會知道女子說的是不是自己,雖然他早已覺得就是說的自己。
以後他不一定會好生約束,不會讓那不是什麽好東西的人當政。
【回鄉後的崔骃去哪兒了呢?我們無從知曉,李白他也不知道,但是我們都很清楚李陵投降之後的結局是客死異鄉。他們兩個人一個選擇了逃避,一個選擇了投降,似乎每一個選擇都不怎麽樣。】
眾人的心都開始揪起來了。
看來李白是選擇了投降?
先時說杜甫是說過的,李白因為參與叛亂被抓了起來,還被流放。
但他參與的叛軍似乎不是安祿山和史思明。
這對他來說似乎還是一件好事。
唉——
眾人只能無聲嘆息。
真是造化弄人啊!
【這讓李白不禁想起自己的處境。“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不管是海水也像作者一樣愁容滿面,還是作者愁得面色如同海水一樣,此句突出的就是一個愁,為什麽呢?因為許多人已經穿上了胡服了,他們或許是投降了,或許是穿上胡人的衣服假意投降,不管是哪種可能,都不是令人歡快的選擇,不管是哪種可能,都說明了當時那個形勢十分嚴峻。】
如此說來,李白是不想投降的,但是因為形勢嚴峻所以投降了嗎?
李隆基有些心痛。
平日裏長安城內還是有很多胡人的,但跟長安百姓比起來還是少數。
可他只要一想到長安失守,百姓們都穿著胡人的衣裳,他就感覺自己心都停止跳動了。
沒事了,他在心中勸說自己。
安祿山都死了,還能有什麽事呢?
但是他要杜絕第二個安祿山。
這在從前被他忽略的事情,如今陡然在他心中發了芽。
【而第三首,李白自比魯仲連,表達他對身負才能卻不被任用的憤懣以及人就對建功立業所抱有的希望。】
【“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疏。”這第一句脫胎於左思《詠史》“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兩句。這兩句說的是戰國時期魯仲連的故事,魯仲連是齊國人,但他曾經客游趙國,應該算得上是當時趙國的客卿,那時候秦國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魏國就派人來勸說趙國一起對秦國稱臣,結果被魯仲連說得一起對抗秦國,秦國不得已退了兵。】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嬴駟蹙著眉頭將這個魯仲連給記在了心裏。
感覺大家都要與他秦國作對。
這大概就是強者吧。
強者總是招人嫉妒的。
以為這樣就能阻擋他們的步伐了嗎?
真是可笑。
【後來魯仲連回到了齊國,齊國當時被燕國占領了聊城,派來收覆聊城的將軍一直久攻不下,魯仲連聽說此事便寫了書信用箭射往了城裏面,燕國的戰士們看了直接自刎而死,為此,齊國很輕松地就拿回了聊城。這些雖然都是《史記》記載,但顯然有誇張的成分在裏面,不過其幾分真假我們已經沒辦法去判斷了。】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司馬遷還在為自己以後會遭受腐刑的事情而驚魂未定。
沒想到幕中女子又提到了自己的書。
女子為何要添上這麽一句?
史書不能有誇張?
司馬遷微微頷首。
也是,若是誇張了,後世之人還怎麽了解前世之事呢?
【根據史書上所說的,在這兩件事情上,魯仲連立下了大功本來應該獲得很厚重的封賞。但是他卻拒絕了,而後辭官隱居。咱們一看這個劇本兒就很清楚了,這不就是李白夢寐以求的功成身退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其實李白一聽到魯仲連的名字,他自己也明白了這首詩到底要講什麽。
魯仲連一直是自己所推崇的人,就是因為他的功成身退。
然而自己卻終究沒辦法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了。
是如此的吧?
【這首詩的意思是李白自己也有魯仲連那般談笑間就斥退三軍的實力,但是呢卻被權貴疏遠,時至今日,他的手中還留著一只箭,沒能夠將那助齊退燕的書信送出去,“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
【整首詩仿佛寫的都是魯仲連,但其實都是在寫他自己,李白很巧妙地運用了魯仲連的故事將他自己的懷才不遇給表現了出來。】
幕中女子還在誇讚自己。
她甚至沒覺得自己那斥退三軍是這個誇大其詞?
但想了一下,李白又覺得既然魯仲連可以,自己為何不可以?
若是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在聖人面前一定好好表現,定會比從前收斂。
一定會的吧?
【第四首,李白又把註意力從自己的身上抽離下來,轉而投向現實,“函谷如玉關……人多沙塞顏。”前面這幾句都在描寫當時的社會現狀。函谷關變成了玉門關,是什麽意思呢?總結起來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都已經被安祿山占領,難以收覆。】
【就算是申包胥的終日痛哭,哭得兩鬢斑白也沒用了。“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申包胥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當時吳國攻陷楚國,申包胥為了拯救楚國,於是去請求秦國的幫助,結果秦王不願意,他便在秦國哭了整整七天終於感動秦王拯救了楚國。後來楚覆國後,楚昭王想要重賞申包胥,申包胥直接拒絕隱居去了。】
【這都不用我說了,家人們,這什麽,四個大字:功成身退。】
幕中女子說著,巨幕中間就真出現了紅通通的這四個大字,看起來尤為駭人。
好在持續的時間不長,片刻後便消失了。
唐代都要覆滅了,為何李白還想著功成身退呢?
許多人都無法理解他了。
現在這種時候不是應該擔心……
可想到這裏許多人又沈默下來,擔心又有什麽用呢?
李白能做什麽?
他能改變什麽?
【第五首一改先時對時局與身世的悲憤,轉而開始寫景,以景抒情,表達了李白的煩憂與迷茫,“渺渺望湖水,青青蘆葉齊。”風景看起來還是不錯的,但是李白這時候卻無暇欣賞。】
李白眉頭輕蹙。
日後還是要多加註意,莫要辜負了良辰美景。
想得太多,終究是沒什麽用。
【“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夕陽西下,李白還不知道自己的歸心到底在何處,現在到底該怎麽辦?“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把馬兒停在一旁歇息,想走卻不知前路在哪?正煩著呢,突然子規鳥又吵嚷起得來,“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更是煩上加煩了。】
實在太形象了!
在煩惱之時,遇上更煩的是聲音。
自然會更煩。
【李白一路避禍,寫下許多《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扶風豪士歌》、《猛虎行》等許多現實主義的作品,但這不是他的主場,論起來的話,肯定不如他浪漫主義的作品寫得好,但是也是反應了當時那悲慘的社會現狀以及他自己的悲憤無奈的心情的。】
李白自己也承認。
他的這詩寫得似乎確實沒有先時那什麽《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寫得好。
不過既然有杜二甫寫了那般多的現實主義作品,自己不是也就不必再去湊那個熱鬧了。
他也想通了。
根本不必要為了在後世面前得個好的名聲,就去改變自己。
左右都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還不能想寫什麽就寫什麽嗎?
然後他就要做那瀟灑自在的人。
當然了,假如讓他回長安,他不與那些人計較便是了。
【後來,洛陽、長安都失守了,李白帶著夫人在廬山隱居住了大半年,他在這裏寫下《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表達國家危難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痛惜。】
【“昔別黃鶴樓……十年醉楚臺。”這前面一大段都是李白在回顧他上次與王判官分別後的那些歲月,感覺自己這些年都是渾渾噩噩的。】
可不就是渾渾噩噩的嗎?
感覺走了許多的地方,做了許多的事,最後卻發現什麽事也沒有做。
這就是李白此時此刻心中所想。
他還有機會嗎?
李白問自己。
【“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我”的才能壓倒了楚國的屈原、宋玉,讓梁園的鄒忌、枚乘都為之傾倒。“苦笑我誇誕,知音安在哉?”可世人卻笑“我”誇誕,“我”的知音到底在何處啊?】
眾人都無法理解了。
為何到了這時候了,李白還能如此自信呢?
誇誕。
難道是冤枉他了嗎?
李白大抵是太愛做夢了吧。
夢與現實分不清,所以他一輩子都在尋夢。
【說完此句,李白的心情down到了極點,他說,“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如今叛軍猖獗,世道混亂,安祿山那些叛賊的攻勢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可我呢?“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並非濟世之人,只能隱居在這屏風疊。】
“這李白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嘛。”
“什麽自知之明?這是氣話吧?”
睢陽郡內。
杜甫和楊氏在屋子裏都聽到了外面的交談聲。
杜甫也以為李白說的是氣話。
他只是想發洩一下罷了。
像他那般驕傲的人,怎會說自己不是濟世之人呢?
【值得註意的是這裏的“濟代人”,其實是濟世人,這裏可能是為了避李世民的諱,但那時候是沒那麽嚴格的,因為李世民曾經下令不用避單字,只需要避兩個連在一起的字,以後大家在讀唐代文學時,碰到此類沒有用世的詞語可以往這方面想一下,包括我們常常說的一些典故,看得多了就知道了,其實也跟咱們以前讀書寫作文是一樣的,都是什麽岳飛、海倫凱勒,一提名字咱們就知道精忠報國,不屈不撓。】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都等得不耐煩了。
這麽多天過去了,女子終於又提到了他們。
讓岳飛主帥抗金的事情早已經傳下去了,只怕不久將會有捷報傳來。
即便朝堂上有人反對,但趙構是相信這神技的。
他相信大宋仍在,還會在他手中變得比以往更好。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了。】
【詩人在夜晚思念好友,說,“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我”明日就要真正地隱居去了。反正在外面也沒有我的用武之地,無法實現“功成拂衣去”,那便就歸入武陵,看那“桃花笑殺人”吧。①“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內。
“笑殺人?是笑煞人吧?”有學子低低說道。
但是這樣的錯誤,幕中女子不應該犯才對。
他們時常會覺得女子說的有些錯誤,但是理解起來又沒有太大的問題。
就像此時,就當是說李白真的要隱居了。
什麽?
李白真的要隱居了!
【李白已經漸漸開始失望,就像杜甫一樣,心中的理想因為現實的矛盾不斷地被瓦解,或許李白這時候是真的打算隱居了,然而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時,機會卻悄然來臨了,天寶十五載冬日,永王璘水軍至尋陽,三次請李白下山。】
【然而福禍難料,此行是福是禍,連李白自己都不知道。】
眾人陷入沈默。
該來的還是來了。
①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李白用的典故實在太多了,把他的書都讀了,能了解好多好多典故。
第一次真正理解為什麽會有“唐後無典”這個說法。
如果典故一直一直用下去,我們得學多少東西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唐戰爭,史稱安史之亂,一時間北方硝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唐朝也自此由盛轉衰。】
巨幕中又出現了熟悉的場景。
沒有人明白為什麽女子可以將那些戰爭場面一次又一次地覆刻出來。
但是看到那些流血的將士,看到那些被摧毀的家園,所有的人心中都不好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的日子也比其他人好不到哪兒去,他帶著妻子南下避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不可能不創作與之相關的詩文。】
【在這兩年間,他寫了許多的現實主義作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與安史之亂相關的詩文,那是同杜甫差不多的詩文嗎?
李白也有些好奇。
在巨幕出現之前,他倒是從沒去思考過什麽現實不現實的,更不知浪漫為何物。
如今搞清楚些了,他也想知道自己的這些作品與杜二甫作品之間的差別。
思及此,他心中一驚。
這般危機關頭,他想的竟是這些,當真不該!
【《奔亡道中五首》顧名思義就是李白在奔亡途中所寫的詩,這五首詩描述了安史之亂後百姓們流離失所的一些場景,但也不完完全全都是寫實,李白在此中運用了許多的典故。】
李白真的很愛用典故。
看來想要真正的學會如何作詩寫文,那必須得熟讀歷史。
要想看懂這些文人的詩文,也得熟讀歷史。
而且還能讓人以史為鑒,該讀。
【其一,寫的是蘇武和田橫的故事。“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應該聽說過,在漢武帝時期,蘇武作為使者出使匈奴,結果卻被匈奴扣留,寧死不屈,匈奴人最後把他放到北海去餵羊,就那麽過了許久,十多年後,蘇武才得以回到漢朝。】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蘇武?他的郎官不就叫蘇武嗎?難道是他?
看來還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
十多年,被困在匈奴十多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多年呢?
劉徹腦子裏浮現出蘇武的樣子,他已經想好該如何培養蘇武。
自己不知道便也就罷了,現既知天機,必不讓他再落入匈奴人之手。
【與蘇武經常被放到一起被提及的還有李陵,我們就和李陵一起講了,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善騎射,於是漢武帝便讓他去征戰匈奴,誰知道卻以失敗告終,而後投降了。】
什麽?
劉徹的臉色變得難看起來。
李廣怎麽說也算是個英雄,他的孫子就這般無能?
是如何教導的?
居然投降!
【得知此事,漢武帝大怒,朝野上下也都紛紛責怪李陵,只有司馬遷一人為他說話,結果司馬遷卻被漢武帝施以腐刑。】
劉徹:“……”
腐刑?
這其中必定有什麽緣故吧?
他如何會因為他人之事如此遷怒於司馬遷?
雖這麽想,但劉徹其實心中是清楚自己的。
他脾氣暴躁不好惹,大臣們平日裏對他都比較小心,司馬遷倒是個膽子大的。
劉徹心裏開始打鼓,這司馬遷別是做了什麽不好的事。
【但其實這個時候漢武帝只是一時沖動,後來他也想明白了這件事情並不完全是李陵的錯,於是後來他又向你擊殺匈奴,順便接回李陵,但是被派去的公孫敖並沒有完成任務,還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
劉徹更加沈默了。
還不如讓司馬遷做了不好的事呢。
如此一來他又有一項罪過了。
劉徹在心裏微微嘆了一聲。
他得忍忍,不能再如此沖動。
思考片刻,劉徹始終覺得不對勁,自己真是那樣黑白不分的人嗎?
為何群臣都不說話就他一人勸說,其中必有緣故。
他不能沖動,等到女子說完再看情況。
【漢武帝一聽,這還得了,他氣了個半死,當即下令殺了李陵的全家。然而李陵是真心投敵了嗎?這時候的他只是詐降而已,史書上並沒有說公孫敖為什麽要誣陷李陵,有說他們兩家有仇的,有說是因為公孫敖說是因為害怕漢武帝責怪自己什麽事兒也沒辦成的,反正這事情害得李陵再也沒有辦法回漢,老死在了匈奴。】
好個公孫敖!
劉徹握了握自己的拳頭。
他仔細的回想了一下公孫敖的為人處世。
這些年,公孫敖上了不少次的戰場,但是少有戰功,可見不是什麽善戰的人。
自己竟會把那般重要的事情交給他,真是眼神不好了。
【而田橫是漢高祖劉邦那時候的人。我們之前說過酈食其的故事,當時殺了酈食其的人就是齊王田廣和當時的丞相田橫,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發生那個事情之後,田廣和田橫就逃走了,田橫帶著五百人逃到了一個海島上。】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正巧準備遣人去收攏田橫。
田橫和田廣在齊國百姓的心中威信很高。
若是不拉攏恐怕會留下禍端的,但是為何這李白要將他與老死匈奴的李陵相提並論呢?
難道他也……
劉邦皺起眉頭陷入思索之中。
【後來劉邦建立漢朝稱皇之後,別想拉攏田橫,田恒知道自己反抗不了,於是便答應去鹹陽議事,但是又不想為劉邦賣命,再加上擔心酈食其的親人報仇,於是自盡而亡,他的那幾百個隨從也隨之自刎而死。】
果不其然,是他想象的壞結果。
不想為自己賣命,為何?
是因為亡國羞恥嗎?
劉邦正想著,幕中女子已經接著往下說了。
【李白在這裏寫到的就是蘇武被困在匈奴和田橫被困在海島的事情,借古喻今,現在關塞重重,到處都是戰火硝煙。他也像蘇武、田橫一樣被困在了此中。他擔心發問,“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到底什麽時候才能回去呢?這裏的回去我們還可以賦予其另一個含義,就是他希望能夠回到戰爭之前的日子,不過這只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眾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稍顯隨意的解釋。
也明白了女子所說的言之有理即可。
甚至有時候像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都被女子給剖析了出來。
不過現在眾人也知道了,這竟然不是女子一個人的意思,幕中女子應該也是讀過許多書的。
關於這些詩句的解釋,當是許多後世之人共同探討出來的。
【我們再來看看其二,“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亭伯,是東漢時期的大臣崔骃,這個人在竇太後當政時,曾經是竇太後的哥哥大將軍竇憲的主簿,這個竇太後不是指的西漢時期漢文帝的皇後竇漪房,而是漢光武帝劉秀長曾外孫女,反正這個章德竇皇後和竇憲都不是什麽好人,竇憲蠻橫霸道,崔骃幾次勸阻不成,反倒被竇憲排擠,後他棄官不任,辭職回了鄉。】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說到後宮幹政,劉徹的面色就更難看了。
這後世之人一個個的都怎麽了?
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
劉秀默默將這章德竇皇後和竇憲都記了下來。
他有些急了。
女子不是說到東漢時期的文人,就根本不會細說漢光武帝劉秀。
他也就不會知道女子說的是不是自己,雖然他早已覺得就是說的自己。
以後他不一定會好生約束,不會讓那不是什麽好東西的人當政。
【回鄉後的崔骃去哪兒了呢?我們無從知曉,李白他也不知道,但是我們都很清楚李陵投降之後的結局是客死異鄉。他們兩個人一個選擇了逃避,一個選擇了投降,似乎每一個選擇都不怎麽樣。】
眾人的心都開始揪起來了。
看來李白是選擇了投降?
先時說杜甫是說過的,李白因為參與叛亂被抓了起來,還被流放。
但他參與的叛軍似乎不是安祿山和史思明。
這對他來說似乎還是一件好事。
唉——
眾人只能無聲嘆息。
真是造化弄人啊!
【這讓李白不禁想起自己的處境。“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不管是海水也像作者一樣愁容滿面,還是作者愁得面色如同海水一樣,此句突出的就是一個愁,為什麽呢?因為許多人已經穿上了胡服了,他們或許是投降了,或許是穿上胡人的衣服假意投降,不管是哪種可能,都不是令人歡快的選擇,不管是哪種可能,都說明了當時那個形勢十分嚴峻。】
如此說來,李白是不想投降的,但是因為形勢嚴峻所以投降了嗎?
李隆基有些心痛。
平日裏長安城內還是有很多胡人的,但跟長安百姓比起來還是少數。
可他只要一想到長安失守,百姓們都穿著胡人的衣裳,他就感覺自己心都停止跳動了。
沒事了,他在心中勸說自己。
安祿山都死了,還能有什麽事呢?
但是他要杜絕第二個安祿山。
這在從前被他忽略的事情,如今陡然在他心中發了芽。
【而第三首,李白自比魯仲連,表達他對身負才能卻不被任用的憤懣以及人就對建功立業所抱有的希望。】
【“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疏。”這第一句脫胎於左思《詠史》“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兩句。這兩句說的是戰國時期魯仲連的故事,魯仲連是齊國人,但他曾經客游趙國,應該算得上是當時趙國的客卿,那時候秦國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魏國就派人來勸說趙國一起對秦國稱臣,結果被魯仲連說得一起對抗秦國,秦國不得已退了兵。】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嬴駟蹙著眉頭將這個魯仲連給記在了心裏。
感覺大家都要與他秦國作對。
這大概就是強者吧。
強者總是招人嫉妒的。
以為這樣就能阻擋他們的步伐了嗎?
真是可笑。
【後來魯仲連回到了齊國,齊國當時被燕國占領了聊城,派來收覆聊城的將軍一直久攻不下,魯仲連聽說此事便寫了書信用箭射往了城裏面,燕國的戰士們看了直接自刎而死,為此,齊國很輕松地就拿回了聊城。這些雖然都是《史記》記載,但顯然有誇張的成分在裏面,不過其幾分真假我們已經沒辦法去判斷了。】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司馬遷還在為自己以後會遭受腐刑的事情而驚魂未定。
沒想到幕中女子又提到了自己的書。
女子為何要添上這麽一句?
史書不能有誇張?
司馬遷微微頷首。
也是,若是誇張了,後世之人還怎麽了解前世之事呢?
【根據史書上所說的,在這兩件事情上,魯仲連立下了大功本來應該獲得很厚重的封賞。但是他卻拒絕了,而後辭官隱居。咱們一看這個劇本兒就很清楚了,這不就是李白夢寐以求的功成身退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其實李白一聽到魯仲連的名字,他自己也明白了這首詩到底要講什麽。
魯仲連一直是自己所推崇的人,就是因為他的功成身退。
然而自己卻終究沒辦法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了。
是如此的吧?
【這首詩的意思是李白自己也有魯仲連那般談笑間就斥退三軍的實力,但是呢卻被權貴疏遠,時至今日,他的手中還留著一只箭,沒能夠將那助齊退燕的書信送出去,“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
【整首詩仿佛寫的都是魯仲連,但其實都是在寫他自己,李白很巧妙地運用了魯仲連的故事將他自己的懷才不遇給表現了出來。】
幕中女子還在誇讚自己。
她甚至沒覺得自己那斥退三軍是這個誇大其詞?
但想了一下,李白又覺得既然魯仲連可以,自己為何不可以?
若是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在聖人面前一定好好表現,定會比從前收斂。
一定會的吧?
【第四首,李白又把註意力從自己的身上抽離下來,轉而投向現實,“函谷如玉關……人多沙塞顏。”前面這幾句都在描寫當時的社會現狀。函谷關變成了玉門關,是什麽意思呢?總結起來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都已經被安祿山占領,難以收覆。】
【就算是申包胥的終日痛哭,哭得兩鬢斑白也沒用了。“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申包胥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當時吳國攻陷楚國,申包胥為了拯救楚國,於是去請求秦國的幫助,結果秦王不願意,他便在秦國哭了整整七天終於感動秦王拯救了楚國。後來楚覆國後,楚昭王想要重賞申包胥,申包胥直接拒絕隱居去了。】
【這都不用我說了,家人們,這什麽,四個大字:功成身退。】
幕中女子說著,巨幕中間就真出現了紅通通的這四個大字,看起來尤為駭人。
好在持續的時間不長,片刻後便消失了。
唐代都要覆滅了,為何李白還想著功成身退呢?
許多人都無法理解他了。
現在這種時候不是應該擔心……
可想到這裏許多人又沈默下來,擔心又有什麽用呢?
李白能做什麽?
他能改變什麽?
【第五首一改先時對時局與身世的悲憤,轉而開始寫景,以景抒情,表達了李白的煩憂與迷茫,“渺渺望湖水,青青蘆葉齊。”風景看起來還是不錯的,但是李白這時候卻無暇欣賞。】
李白眉頭輕蹙。
日後還是要多加註意,莫要辜負了良辰美景。
想得太多,終究是沒什麽用。
【“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夕陽西下,李白還不知道自己的歸心到底在何處,現在到底該怎麽辦?“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把馬兒停在一旁歇息,想走卻不知前路在哪?正煩著呢,突然子規鳥又吵嚷起得來,“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更是煩上加煩了。】
實在太形象了!
在煩惱之時,遇上更煩的是聲音。
自然會更煩。
【李白一路避禍,寫下許多《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扶風豪士歌》、《猛虎行》等許多現實主義的作品,但這不是他的主場,論起來的話,肯定不如他浪漫主義的作品寫得好,但是也是反應了當時那悲慘的社會現狀以及他自己的悲憤無奈的心情的。】
李白自己也承認。
他的這詩寫得似乎確實沒有先時那什麽《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寫得好。
不過既然有杜二甫寫了那般多的現實主義作品,自己不是也就不必再去湊那個熱鬧了。
他也想通了。
根本不必要為了在後世面前得個好的名聲,就去改變自己。
左右都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還不能想寫什麽就寫什麽嗎?
然後他就要做那瀟灑自在的人。
當然了,假如讓他回長安,他不與那些人計較便是了。
【後來,洛陽、長安都失守了,李白帶著夫人在廬山隱居住了大半年,他在這裏寫下《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表達國家危難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痛惜。】
【“昔別黃鶴樓……十年醉楚臺。”這前面一大段都是李白在回顧他上次與王判官分別後的那些歲月,感覺自己這些年都是渾渾噩噩的。】
可不就是渾渾噩噩的嗎?
感覺走了許多的地方,做了許多的事,最後卻發現什麽事也沒有做。
這就是李白此時此刻心中所想。
他還有機會嗎?
李白問自己。
【“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我”的才能壓倒了楚國的屈原、宋玉,讓梁園的鄒忌、枚乘都為之傾倒。“苦笑我誇誕,知音安在哉?”可世人卻笑“我”誇誕,“我”的知音到底在何處啊?】
眾人都無法理解了。
為何到了這時候了,李白還能如此自信呢?
誇誕。
難道是冤枉他了嗎?
李白大抵是太愛做夢了吧。
夢與現實分不清,所以他一輩子都在尋夢。
【說完此句,李白的心情down到了極點,他說,“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如今叛軍猖獗,世道混亂,安祿山那些叛賊的攻勢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可我呢?“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並非濟世之人,只能隱居在這屏風疊。】
“這李白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嘛。”
“什麽自知之明?這是氣話吧?”
睢陽郡內。
杜甫和楊氏在屋子裏都聽到了外面的交談聲。
杜甫也以為李白說的是氣話。
他只是想發洩一下罷了。
像他那般驕傲的人,怎會說自己不是濟世之人呢?
【值得註意的是這裏的“濟代人”,其實是濟世人,這裏可能是為了避李世民的諱,但那時候是沒那麽嚴格的,因為李世民曾經下令不用避單字,只需要避兩個連在一起的字,以後大家在讀唐代文學時,碰到此類沒有用世的詞語可以往這方面想一下,包括我們常常說的一些典故,看得多了就知道了,其實也跟咱們以前讀書寫作文是一樣的,都是什麽岳飛、海倫凱勒,一提名字咱們就知道精忠報國,不屈不撓。】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都等得不耐煩了。
這麽多天過去了,女子終於又提到了他們。
讓岳飛主帥抗金的事情早已經傳下去了,只怕不久將會有捷報傳來。
即便朝堂上有人反對,但趙構是相信這神技的。
他相信大宋仍在,還會在他手中變得比以往更好。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了。】
【詩人在夜晚思念好友,說,“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我”明日就要真正地隱居去了。反正在外面也沒有我的用武之地,無法實現“功成拂衣去”,那便就歸入武陵,看那“桃花笑殺人”吧。①“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內。
“笑殺人?是笑煞人吧?”有學子低低說道。
但是這樣的錯誤,幕中女子不應該犯才對。
他們時常會覺得女子說的有些錯誤,但是理解起來又沒有太大的問題。
就像此時,就當是說李白真的要隱居了。
什麽?
李白真的要隱居了!
【李白已經漸漸開始失望,就像杜甫一樣,心中的理想因為現實的矛盾不斷地被瓦解,或許李白這時候是真的打算隱居了,然而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時,機會卻悄然來臨了,天寶十五載冬日,永王璘水軍至尋陽,三次請李白下山。】
【然而福禍難料,此行是福是禍,連李白自己都不知道。】
眾人陷入沈默。
該來的還是來了。
①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李白用的典故實在太多了,把他的書都讀了,能了解好多好多典故。
第一次真正理解為什麽會有“唐後無典”這個說法。
如果典故一直一直用下去,我們得學多少東西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